二年级数学错题分析怎么写

一、审题不严,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的错误。

例1:写余数是3的除法算式

错解:15÷2=6……3

分析:本题的解答由于学生忘了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只是在所谓的计算,把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最根本的要求没做到错误。

正确解法:15÷6=2……3

例2:480里面有( )个十 。

错解:480里面有( 8)个十。

分析:由于审题不严 ,受480里面有4个百和8个十的影响,对题意的理解产生错误。

正确解法:480里面有( 48 )个十.

二 、思维定势

例如: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中有“一共”就用加法 ,问题中有“剩余”就用减法,全不顾问题和条件的内在联系,以至于“每个本2元 ,买8个本一共要用多少钱?也用加法2+8=10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加法、乘法的意义,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求“一共 ”用加计算 ,只是加法应用题中的一种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凡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就要用加法,而不能看见“一共”用加法。 

三、不理解题意 ,导致错误。

例如:老师和学生共23人,每只船限坐4人,至少要租几只船?

错解:23÷4=5(只)……3(人)

答:至少要租5只船 。

所得的商和余数都是直接的答案 ,都不需要考虑其他的生活因素,学生也慢慢养成了算完就答的习惯。而这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是个很难得的贴近生活的典型题目。所以答案是需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的 ,而且只要老师稍作点拨,学生都能醒悟或理解 “多余的3人,也必须做一条船啊!”这些孩子不明白其中的生活价值 ,为了解题而解题,才会如此,所以 ,数学学习还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让学生走进生活 ,真正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二年级同学去看**。先发了198张票,又发了244张 ,结果多了35张 。二年级有多少人去看**?

错解:198+244=442(张)

442+35=477(张)

分析:本题错解的产生在于不注意审题或分析,因而导致解题时出错 。先发了198张票之后,又发了244张 ,此时票已经多了,再加上35张岂不是更多!

四 、计算粗心,导致错误。

纵观孩子们的所有错题 ,错的最多的还是孩子们都会的、计算上的错误,当然不是不会,是粗心所致。

例如:口算、竖式计算 、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 ,总是有一部分孩子因为计算错误而错失分数 。

如连续退位的多位数加减法,要不忘了进位或退位,要不不用进位或退位还去进位或退位。 

总之 ,从以上错例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孩子只是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有的属于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不理解;也有的是缺乏实践经验等等。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应该在复习的过程中给予重视 ,尽量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复学以来,我们逐渐完成了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衔接 。复学后,通过两周的课堂教学以及跟学生的谈话 ,课后作业的批改,对学生的学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周我们完成了第七单元时、分、秒的知识梳理及重 、难点的突破、再讲解。接下来我就本单元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疑难与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方流与探讨 。

问题罗列及经验分享

问题一: 在教学“根据钟表上的时间画出时针和分针 ”这部分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完成画分针时比较容易 ,大多数能准确完成,但在画时针时容易出错。举例:如在钟面上要求画出表示6:40这个时刻的时针。极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总是将时针正好指向6,大部分学生明白时针应该在6和7之间 ,但是把握不好度 。有的画的时针偏向6,也有的偏向7。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中,你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操作的?

刘老师 :因为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以及日常经验的积累 ,学生对钟面的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了解。所以在画时针时 ,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 。以6:40为例,钟面上的数字以6为分界点,如分针没转到数字6时 ,说明时间还不够6:30,所以时针就应该画在6和7之间并靠近6 。而对于6:40这个时刻,很明显分针指向8 ,也就是说已经超过6了,所以告诉孩子们画时针时应该靠近7一些。如果是6:30这个时刻,分针就应该画在6和7的正中间。(掌声)

问题二 :在用“时“和“小时”描述时间时 ,学生往往困惑,时和小时有什么区别呢?

候老师 :以前的教科书上强调“时”用来表示时刻,“小时“表示经过的时间 。课改后的教参书中这样写道:“时“既可以描述具体时刻 ,也可以描述经过的时间,而“小时 ”只适合描述经过的时间。

问题三: 关于几时几分的数字表示法和汉字表示法,对于一些特殊的时刻 ,学生也是容易出错 ,如8:08这个时刻。对应的汉字表示法:8时08分,有学生提出:这个时刻可以写成8时8分吗?

高老师 :根据课堂精练中出现的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表示为8时8分 ,也可以表示为8时08分 。

问题四: 在教学计算经过时间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线段图,也可以直接在钟面上数 ,还可以直接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哪种方法更简便 、快速又易懂呢?

尹老师: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 ,运用数线段和数钟表格数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比较直观,而利用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来计算更熟练。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当分不够减时,要向“时”借1当60分再减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这种方法的。当然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总结: 通过各位老师对各疑点的详细讲解,我们对第七单元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理解 ,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对日后的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感谢各位老师的经验分享。

本文来自作者[静云]投稿,不代表爱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mayo.cn/iyo/2128.html

(5)
静云的头像静云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静云的头像
    静云 2025年09月17日

    我是爱玛号的签约作者“静云”

  • 静云
    静云 2025年09月17日

    本文概览:一、审题不严,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的错误。例1:写余数是3的除法算式错解:15÷2=6……3分析:本题的解答由于学生忘了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只是在所谓的计算...

  • 静云
    用户091711 2025年09月17日

    文章不错《二年级数学错题分析怎么写》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玛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