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 ,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延展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会感觉严重不适 ,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
自己最近感觉很累,压力很大,疲惫不堪 ,可能处于恐慌区中。想要走出恐慌区,首先要建立自信,克服恐惧和忧虑 ,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在思想上把他们复杂化、困难化了,希望自己是这样的尽快走去恐慌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我们处于延展区做事,才能进步,尝试新鲜事物 ,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
扩大舒适区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 ,每次当我们去尝试新的挑战时,我们就能对一件新的事感觉舒适和舒服,不再紧张害怕 ,所以有什么事让我们不舒服,不要规避它,找到切入点 ,做你应该做的事,突破了,你就又长大一圈 。
? 寻求改变 ,突破自我,未来才会更好。
如何面对舒适圈
comfort zone
舒适区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comfort zone
适宜室温(范围);
以上结果来自金山词霸
例句:
1.
1 Get and stay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了解并远离自己的“舒适地带”
舒适区(Comfortzone)最早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可以完全放松 、完全控制,几乎没有焦虑和压力感。
本是一个中立的词,现在常被当作“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的代名词 。
文中提到 ,活在舒适区并不一定会差,很多科学家、对世界有大贡献的人都是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探索。
这让我想到之前哈佛大学幸福课提到的我们要做让自己快乐,有意义且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那么能发挥自己优势 ,其实就是一个舒适区 。
但是呆在舒适区并不代表我们就只是选择“呆”在那,我们要不断发现和挑战自己舒适区的边界,而不仅仅是在舒适区内原地不动。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当的压力是好事 ,可以促使人进步,但如果做自己完全没有兴趣也完全不擅长的事情,那么压力就会过大 ,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压力反而成为一种阻碍 。
这不仅仅适用于我们自己,也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为准则来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做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
本文来自作者[若波三岁啦]投稿,不代表爱玛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mayo.cn/iyo/124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爱玛号的签约作者“若波三岁啦”
本文概览:心理学研究说,人类对于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zone),延展区(stretchzone),和恐慌区(stresszone)。 舒适区:对于我们来说是没...
文章不错《认知世界三个区:舒适区、延展区、恐慌区》内容很有帮助